紅網雙峰站記者 曾江海 龔向陽 王威群 朱小紅 報道
  梓門橋鎮是雙峰的東大門,東與湘鄉市接壤,西毗鄰縣城,面積132.6平方公里,人口6.53萬,轄65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梓門交通便利,320國道縱穿鎮域東西直通湘邵,兩條縣鎮共管的幹線公路S334線、梓大公路橫貫南北可連婁、衡,湄水(測水)自西向東貫穿全鎮,通航里程近20公里,自古為湘中交通重鎮。
  10月14日,本網走基層聯合採訪組來到了梓門橋鎮,對全鎮經濟社會發展、人文自然資源及道德模範人物分組進行了全方位的採訪。
  重點項目建設異軍突起
  為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梓門橋鎮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出台了一系列服務企業的舉措,爭取上級政策扶持,大力打造梓門工業園,為企業落戶梓門打造一個良好的平臺。目前,全鎮境內規模以上企業已達9家。
  
  湖南正佳特種材料廠落戶梓門以來,建設情況良好。第一期工程已如期完成,年生產4千噸的濾芯紙生產線已開工生產,年產值可達1億元。該鎮黨委、政府為企業出謀劃策,為企業能夠正常生產以保姆式服務,主動為企業排憂解難。
  包金山金礦是一家國有生產企業,周邊環境複雜,矛盾突出。該鎮企業協調多個職能部門,積極調解矛盾,在確保群眾利益的前提下,保證了包金山金礦的正常生產。
  千新煤礦、大村煤礦是我鎮兩家歷史較長的煤炭生產企業,工農矛盾尤為突出。在當前市場經濟較為疲軟的情況下,該鎮企業辦想盡一切辦法,解決了困擾企業多年的強裝強卸問題,使企業解除了包袱,擠出資金進行礦井技術改造。
  白山石膏礦、萬里石膏礦在當前市場形勢不容樂觀的情況下,開工生產情況良好,白山石膏礦銷售形勢較好,企業基本不存在產品積壓現象。
  黃金開發公司在停產停工兩年多的情況之下,企業辦多方聯繫,著力解決周邊矛盾,與村組積極溝通,通過走訪聽取群眾意見,以座談交心的形式消除群眾顧慮,促成了公司正式進駐,目前正在進行緊張的開工準備工作。
  留守兒童中心情暖山村
  青峰村是一個較貧窮、落後的小村莊,全村六個村民小組,共有275戶,人口800人,村裡無任何集體經濟,青壯年基本上都外出務工。
  去年7月,在外打工十多年的青峰村女青年曾華玉回到家鄉瞭解到這一情況後,自籌資金3萬餘元,把自家兩層樓房的空餘房間騰出來,設計成教室、活動室、圖書室,平整、硬化了房前空地,建成青峰村希望留守兒童中心,免費為青峰及周邊灣頭、青石等村的留守兒童在假期和放學後提供課業輔導、興趣愛好培養及文藝教育、勞動體驗與生活自理能力鍛煉等服務,惠及周邊5村近200名農村學生。
  為求得留守兒童中心的長足發展,今年3月,曾華玉自費前往雲南省青年志願者聯盟進行學習取經,為了留守兒童中心能正常開展活動,曾華玉聯繫到北京林業大學大學生志願者陳武陽來到留守兒童中心,在她學習期間開展志願活動。
  
  在鎮黨委政府的參與支持下,7月28日,青峰村留守兒童中心舉辦了第一屆家長座談會,志願者向家長彙報了支教以來學生的學習情況。與會人員就社會、家庭、學校如何培養孩子健康成長進行了共同探討。
  8月15日,希望留守兒童中心正式掛牌成立。目前,中心現有由公益基金和大學生社團、團縣委、漣鋼團委捐贈的圖書1800來冊。另外還有電腦、羽毛球、籃球、跳繩、象棋、跳棋等文體用品。
  農業產業化發展前景誘人
  梓門橋鎮把產業基地建設作為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工程來抓。
  全鎮棚栽業面積累計達到50餘個大棚,年產鮮菜、果140噸,大棚菜棚均收入穩定在5500元/畝以上,如八仙村的草莓最高棚收入達到2.8萬元。全鎮優質稻種植面積達到1.6萬畝,每畝增收200元。八仙、長勝村的100畝葡萄每畝收入達1.5萬。
  
  以大沖、石門、株模、龍家等村連片1000畝的紅肉臍橙基地,年產臍橙達到1000多噸,種植戶僅此一項收入就可達10多萬元/年,目前已累計發展各類規模種植專業戶150多戶。今年又發展扶持源泉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300餘畝,現已種植玉竹等藥材150畝,預計到2017年每畝產值達9萬元;在畜牧業的發展上,特色養殖有娃娃魚、泥鰍、竹鼠、孔雀、野豬、太湖黑豬、波爾山羊等品種不斷涌出,成蓬勃發展之勢,全鎮年出欄肉豬達到 17.8 萬頭,鞏固和發展養豬專業427戶,建成養殖小區4個,出籠家禽 13.19 萬羽,各類水產品年銷售 280 多噸,生豬常年存欄保持在10萬頭以上,其中能繁母豬達到 5300多頭,牛、羊等草食動物存欄 3400 多頭,特色養殖娃娃魚、竹鼠、野豬、泥鰍、孔雀、太湖黑豬、波爾山羊、魯西黃牛等也開始形成規模經營,在去年同期基礎上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畜牧、林果、棚栽三大特色主導產業提供的收入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
  村民特色養殖助農致富
  一群群灰、黑色的野豬在山坡上打樂、奔跑,渴了喝山泉,餓了吃青草,無憂無慮地享受大自然的饋贈。這是梓門橋鎮街埠村人型山坡上目睹的一個情景。正在放牧的“野豬司令”彭友興緻勃勃地介紹,野豬目前銷路好,供不應求,僅今年前8個月,已銷售野豬650頭。
  像彭友這樣靠飼養野豬致富的特色養殖戶,梓門橋鎮共有180多戶。該鎮坪灣村退伍軍人王曉鋒從小小的竹鼠身上找到了致富的路子。2008年,王曉峰當了8年兵後,沒有依賴政府安置工作,而是依托本地豐富的楠竹資源,從外地購進竹鼠飼養進行自主創業。
  目前,王曉鋒把自家老宅的三間小屋隔成了許多小格子,養殖了1200只竹鼠。說起每年可出欄1500餘只竹鼠,收入達10萬餘元,王曉鋒並不滿足,對於未來發展有著更多的設想,他一方面擴大規模,爭取銀信貸款,解決資金和場地難題,另一方面提供技術和種鼠,帶動周邊村民一起養殖竹鼠,共同致富。
  群眾文體活動多姿多彩
  今年以來,梓門橋鎮相繼成立了縣書法協會梓門分會、韶韻藝術團、梅龍山廣場舞聯合大隊等群眾文體活動組織,異彩紛呈的各類群眾文化活動,已成為該鎮獨具特色的文化景觀和重要的精神文明建設陣地。
  梓門橋鎮具有較好的群眾文體活動基礎,2003年該鎮被國家農業部、國家體育總局、中國農民體育協會授予“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稱號。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增加,該鎮黨委、政府順應群眾呼聲,積極引導、組織群眾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多姿多彩的群眾文體活動在全鎮蓬勃開展。
  該鎮文體團隊和參與人數近年來大幅增加,有力印證了群眾文化活動的繁榮。9月29日,該鎮慶國慶群眾文藝匯演在鎮機關隆重舉行,參與演出的群眾達200多人,現場觀看演出的群眾達4000餘人,演出非常成功獲得了觀演群眾的高度好評。
  10月12日,在全市慶國慶太極拳表演中,該鎮老科協選送的太極拳表演節目獲得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績。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9月,全鎮已有廣場舞、交誼舞、腰鼓隊、中西樂隊、籃球隊、門球隊、歌詠隊、龍舟協會、書法協會、太極拳協會、健身氣功協會等各類文體團隊60多個,參與人數近萬人,全鎮群眾文體活動呈現出全員參與化、特色化、多元化等特點。
  多姿多彩的群眾文體活動,離不開硬件的支撐。近年來梓門橋鎮相繼建成了高標準的鄉鎮綜合文化站及60多個農家書屋,成立了全縣首個鄉鎮老年大學,通過充分發揮基層文化機構功能,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顯著增強。與此同時,初步建立了覆蓋全鎮的文化體育網絡,公共文體設施建設全面開花,先後建成了10多個設施完備的群眾健身廣場,為群眾文體活動開展搭建了較好的平臺。
  “開展群眾文體活動是凈化社會風氣、提高全民素質、實現跨越趕超、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地方軟實力的系統工程。”鎮黨委書記王謙表示,該鎮還將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體活動,讓更多人唱起來、動起來、樂起來,豐富百姓生活,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各級公路建設如火如荼
  2014年是全縣的交通建設提升年,梓門橋鎮舉全鎮之力,省道,縣鄉道、村組道,道道建設如火如荼,為全縣的交通建設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省道建設:S334幹線公路(蚊子山至石地方)是全市的重點項目建設之一,也是曾國藩故居旅游線路的重要線路,該路全長36.714公里,梓門境內長5.5公里,自5月份開工以來,全鎮剋服了原來雨水多,難於施工的困難,抓住9、10月利好天氣日夜施工,極力推進工程進度。鎮公路建設指揮部工作人員日夜奮鬥在施工一線,及時處理公路建設中的各種矛盾。到目前為止,已完成徵地拆遷任務的98%,土石方工程的90%,完成第一層水混的35%,估計到月底能完成第一層水混的80%。估計到十二月底能完成路面油砂鋪設工作。
  縣鄉道建設:10月1日,Y216線(梓門-山口段)已全面開工,該路共需資金1500多萬元,需籌資600餘萬元,為籌集資金,全鎮多措並舉,通過村集資一部分,企業出資一部分,在外知名人士捐資一部分,鎮財政出一部分的方式,完成了大部分集資任務。通過10餘天的緊張施工,目前已完成了4.8公里的路面破碎,路面調平工作,正準備進行水混鋪墊。
  村組道建設:梓門橋鎮黨委政府歷來對公路建設高度重視,各村對公路建設的熱情非常高,今年以來,周井村硬化了環村組級路5.2公里,實現了戶戶通水泥路,金坑村水泥硬化了組級道路2.2公里,也實現了家家通水泥路,據統計,今年全鎮共有17個村籌資1000多萬元硬化改造村組公路近30公里。這一組組數字背後,凝聚了全鎮群眾公路的建設熱情,譜寫了一曲曲修路的贊歌。
  人文自然資源交相輝映
  梓門橋歷史沉澱深厚,人文自然資源豐富,境內有明朝大詞家馮子振墓、鈴子山古城牆、梅龍古塔峰寺,中共湖南省委機關舊址、東灣地下黨支部陳列館、曾國藩外祖家祖墳、測水古渡風情、梅龍紅葉等人文自然景觀。
  馮子振(1251~1348)字海粟,自號怪怪道人,元代散曲家、詩人、書法家。湘鄉縣梓門橋鎮山田村人(今屬雙峰)。生於宋理宗淳佑十一年(1251),卒於元順帝至正八年(1348),享年98歲。
  馮子振墓馮子振世居山田,祖輩墓葬均在鈴子山岩下龜,他曾親筆題寫過“山田故居,岩下祖墓”的碑聯。馮去世後,亦葬岩下;清道光五年(1825)其後裔為他修墓,墓碑兩旁勒石對聯:“一叢芳草先人墓,百樹梅花學士魂。”
  
  曾國藩外祖家祖墳
  測水古渡“梅龍煙雨”曾是永豐八景之一。雙勝寺有文字記載:寺“面對龍山,背靠南嶽,左有雙峰插雲,右有梅龍煙雨,湄水寄市區而橫於前,白石峰跨千嶂而貫於後”。這裡的“梅龍”就是指梅龍山。
  梅龍山座落在梓門橋鎮與湘鄉中沙鎮交界處,古為佛教勝地。梅龍山山脈由丫頭山、古塔峰、老虎頂、黃鸝山等群峰組成,系中南五都名山。峰上的祖師殿,已有數百年曆史。主峰古塔峰,海拔680餘米,是南嶽七十二峰之祖師。
  古塔峰祖師殿
  
  峰頂巨石
  梅龍山遠眺
  盤山公路峰上祖師殿始建於元明時期,相傳為祖師菩薩仙居之處。數百年來,香火不斷。距峰頂十餘米處的石壁下有一眼清泉,清涼爽口,冬暖夏涼,愈是乾旱,泉水越大。山上到處都有清泉和巨石,巨石形如鵝卵,重達數百噸。山中動植物資源豐富,直到解放初期還有華南虎棲息。如今老虎不見了,只有一條嶄新的水泥公路宛若一條白龍直通山頂。
  平凡而偉大的女性楊賽芳
  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20年如一日,不離不棄,精心照料高位截癱的丈夫,並將一雙兒女培養成人,其中女兒考上重點大學。在梓門橋鎮永和村胡家組,我們聆聽並感受了一個感人至深的親情故事。
  1984年11月,20歲的楊賽芳與鄰村24歲的複員軍人胡新桃結婚,第二年,女兒出生了,1989年兒子出生,四口之家的小日子就象村中的測水河一樣,清澈而歡快地流淌。
  天有不測風雲,1994年8月16日,胡新桃等四名金礦工人在井下作業,一場突如其來的塌方將胡新桃埋在土裡,當其他三人將他救出時,已昏迷不醒。礦上立即將他送到縣人民醫院,縣醫院見傷勢太重,不敢收治,派救護車火速送往長沙。
  在長沙醫大附二醫院,胡新桃被診斷為脊椎粉碎性骨折並嚴重錯位,脊椎神經完全斷裂,當即進行了手術,靠兩塊鋼板和數道鋼絲支撐著斷裂的脊梁,腰背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覺。醫生說,這種程度傷情的病人只能終生癱瘓卧床,很多人活不過三五年。
  病情穩定後的胡新桃看到自己的病情和妻子年輕卻疲憊憔瘁的面容,想到妻子今後還很漫長的人生道路,委婉地提出讓妻子離開自己,楊賽芳還沒等丈夫說完,便握緊了丈夫唯一的左手,含著淚說:不要說了,我不會那樣做的。我會讓你好好活下去,我會陪伴你一輩子的。
  這一年,楊賽芳31歲。
  楊賽芳每天干完農活回來,第一件事就是跑到丈夫床前,給他接屎接尿,然後再忙著做飯,等待放學的兩個孩子,吃飯時,她總是先招呼孩子們吃,又去給丈夫喂飯,再後才自己吃。一到下午,楊賽芳總要將丈夫抱到竹椅上,再叫人幫忙抬到門外,讓丈夫透透氣,見見陽光。有時叫不到人,她硬是使出全身力氣一個人將丈夫挪到門外,過幾天就要給丈夫擦身子,換衣服。
  由於長期長時間卧床,胡新桃身上生滿了褥瘡,需要天天敷藥,定期打針消炎。一次,胡新桃病情加重,楊賽芳去叫村醫來家裡給丈夫輸液,但那天恰好村醫出診了,耽誤了一個多小時,從那以後,楊賽芳便自學護理技術,不懂的就去問村醫,加上在縣骨科醫院向護士學的知識,她很快就能熟練地給丈夫輸液、敷藥、換尿管、沖洗膀胱了,她還專門配了一個小藥箱,定期補充藥品。
  由於長期大小便失禁,胡新桃將屎尿拉在身上是常有的事,楊賽芳總是及時給丈夫換洗衣服、擦洗身體,還定期給他洗澡,一次,剛擦完香皂,坐在澡盆里的丈夫突然大便失禁,一大盆水全被污染,楊賽芳想抱起丈夫再換水,但皂沫使身子變得很滑,怎麼也使不上勁,她想去叫人幫忙,但丈夫害羞,不讓叫。沒辦法,她只好先用毛巾浸水將皂沫擦盡,然後將丈夫抱出來,換上水,重洗一遍。
  楊賽芳與丈夫胡新桃及孫子合影楊賽芳家的困境和她的感人事跡引起了社會和有關部門的關註,梓門橋鎮政府給她家解決了低保,縣殘聯向胡新桃贈送了輪椅。
  胡新桃說,如果沒有我堂客的細心照料,早就沒有我這個人了。
  是的,楊賽芳用20年的時光體現出的中國女性的高尚美德,足以讓她化作一座雕像,一座聳立在女傑之鄉的活著的平凡而偉大的女性雕像。  (原標題:走基層系列報道:梅龍山下看梓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igdiknfsjda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